视觉河南首页

地 市: 郑州 | 洛阳 | 开封 | 平顶山 | 焦作 | 安阳 | 濮阳 | 信阳 | 南阳 | 鹤壁 | 济源 | 周口 | 驻马店 | 漯河 | 商丘 | 三门峡 | 许昌 | 新乡
首页 > 社会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市委书记、市长向全世界推介许昌
2019-09-12 20:12:24   来源:视觉河南   责任编辑:邓小强

查看原图
        2019年9月11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许昌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
  
  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市长史根治围绕“智造之都、宜居之城——高质量发展的许昌实践”为主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许昌发生的巨大变化,共同展望新时代许昌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美好未来。
  
  胡五岳在作主题发布时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许昌人民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全省第13位的土地面积和第12位的人口,创造了全省第4位的经济总量。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283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475.6倍;人均生产总值63996元,是1949年的335.4倍。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总量1980年突破10亿元,1994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4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其中,从1978年到2008年突破第一个千亿用了整整30年时间,由2008年到2014年突破第二个千亿仅仅用了6年时间,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二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1949年的85.5:5.2:9.3调整为2018年的5.2:57.8:37.0,实现了“一三二”到“二三一”的重要转变。目前,许昌已经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竞争力居全省第3位,形成了1个超千亿元、2个超500亿元和6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和发制品生产基地。
  
  三是发展动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天办结,良好营商环境成为许昌的靓丽名片。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尤其是创造性地建立对德合作机制,累计签约合作项目(协议)82个,落地项目(协议)25个,全省唯一的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提到许昌,就不能不说民营经济。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4万户、民营企业5.7万家,贡献了75%以上的税收收入、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超百亿元民营企业5家,森源、黄河等多家企业连年入围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5.2%,居全省第1位;前不久发布的2019河南民营企业100强中,许昌有10家企业入围。
  
  四是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持续深化城市创建,推动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一系列金字招牌。2018年,许昌城市居民的宜居度、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均位居全省第1位。同时,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五是环境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五年累计植树造林55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03%、绿化覆盖率41.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5平方米,“开窗见绿、推门进园”成为常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全市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4年下降25.7%和24.1%,3个省控河流出境断面累计达标率91.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连续4年在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位列第一。如今,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场景,在许昌随处可见。
  
  六是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每年省定、市定民生实事全部不折不扣兑现,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保持在70%以上。凝心聚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14年以来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了贫困序列,4.4万户15.7万人实现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3%。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目前已建成投用中小学校及幼儿园278所,累计新增学位16万个,“入学难、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教育综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打造医疗服务、健康养老、休闲健身、智慧阅读、便民服务等多个“15分钟民生圈”,让居民近距离享受便捷的购物、医疗、健身、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农村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村居巡察全覆盖、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等工作品牌叫响全省,风清气正的优良政治生态持续巩固提升,全市上下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越来越浓,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许昌7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许昌高质量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省委、省政府对许昌提出“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要求,对我们来讲,既是压力,更是动力;“1+4”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为许昌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立足许昌发展基础和优势,经过综合分析研判,确定了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发展定位,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推动许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围绕建设“智造之都”,我们将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超硬材料、发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高纯硅材料、5G等九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建设“宜居之城”,我们将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着力抓好引领型项目、功能型项目和补短板型项目,统筹推进植绿护绿和污染治理,提升城市的精细化、智能化、宜人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居者心怡、来者心悦。
  
  下一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许昌建设成为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智造之都、宜居之城”,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场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要求河南打好“四张牌”。2018年,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要求许昌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许昌在贯彻中央、省委精神过程中,提出要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请问,许昌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目标?
  
  胡五岳:之所以提出这一目标,我们考虑了多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许昌实际,把总书记提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四张牌”打好,让总书记的希望和嘱托在许昌落地生根。
  
  首先说说“智造之都”。许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全市拥有许继、森源、黄河、瑞贝卡、金汇、首山化工、远东传动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这些是我们赢得未来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盘。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郑许一体化,而一体化的过程是把“双刃剑”,如果抓不住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产业,市场配置资源产生的“虹吸效应”就会把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全部吸走,结果就是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失去自我,不是1+1>2,而是1+1=1。吸取各地的经验教训,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郑许一体化,必须紧紧扭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建设好“智造之都”,把名片擦得更亮、优势做得更强。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这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建设“智造之都”,是对总书记打好“四张牌”中前两张牌的最好承接。
  
  再说说“宜居之城”。到过许昌的朋友都知道,许昌面积虽然不大,但城市非常精致,是全国文明城市和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许昌的一张名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既要求经济有竞争力,也要求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还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说到底,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宜居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宜居之城”,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支撑点和落脚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的宜居,不是主城区的小概念,而是全市域的大概念,不仅城市要宜居,乡村也要宜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统筹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样的话,不管是加快基础能力建设,补齐发展短板;还是统筹发展城乡,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都与总书记打好“四张牌”中的后两张牌高度吻合。抓牢了“宜居之城”建设,也就把这两张牌抓实了。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宜居之城”的内涵,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有质量、更有质感,真正实现居者心怡、来者心悦。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我们正式提出了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目标。这是省委、省政府对许昌期待信任的历史担当,也是我们打好“四张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抓好了“智造”和“宜居”这两个关键方面,抓实了“生产”和“生活”两个重要维度,打好“四张牌”就有了载体和抓手,“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就有了基础和支撑。这一目标提出之后,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共识,大家觉得许昌今后的发展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就要朝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经济日报记者:刚才胡书记介绍了要打造“智造之都”,请问史市长许昌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都取得了哪些实效,下一步还会采取什么新招?
  
  史根治:近年来,许昌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全市制造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一是总量大。我市人口居全省第12位、面积居全省第13位,2018年底,全市工业总量、工业竞争力分居全省第 3 位,其中制造业占比达到93%。二是结构优。我市大力实施“三大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连续两次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获得小组第1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8.6%,是全省第二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三是实力强。形成了以许继电气、森源电气为代表的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瑞贝卡、瑞美真发为龙头的发制品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以黄河集团为代表的超硬材料及金刚石制品生产规模亚洲第一。目前,许昌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产业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以及长江以北最大的中小型农机生产基地和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地。四是前景好。刚才,胡书记已经介绍过,我们高标准谋划了9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经过3至5年发展,有望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五是集聚度高。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集中了8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其中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和禹州市产业集聚区分居全省第3位、第7位。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智造之都”目标,在已经出台“一个总体意见”的基础上,再出台一批分行业配套方案,真正形成“一个总体意见”+“多个分项方案”的“1+N”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创新、开放合作、人才支撑等10大体系,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我市智能制造现代化水平;通过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构建优良的企业发展梯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许昌模式”;通过持续深化对德合作,实现“许昌速度”与“德国质量”完美嫁接。总之,我们将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为我市“智造之都”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光明日报社记者:我们了解到,这些年许昌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评为“河南省最美城市”,请问许昌将怎样巩固现有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之城”。
  
  史根治:近年来,许昌市统筹文明城市创建与百城建设提质,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高质量”,扎实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突出抓好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公共服务治“差”,城市面貌、生态环境、市民获得感显著提升。目前,许昌拥有近百万亩花木林海,花木主产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超过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10倍以上,被誉为“中原之肺”;中心城区形成了以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构建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美景。特别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城市短板为重点,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城市功能、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比如,我们建成的一批“15分钟民生圈”,很好惠及了广大市民群众。
  
  站在发展新阶段,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提出了建设“宜居之城”的目标,以争创全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扎实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把许昌打造成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生活更加便捷、社会更加和谐的城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一是突出绿色引领。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和“四水同治”,进一步优化绿化整体布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特别是以入选我省唯一的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强力推进郑许交通对接,优化城市路网布局,完善公共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特别是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强力推进“四改一增”,打通断头路、卡脖路,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市民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三是强化城市管理。扎实开展市容秩序整治、城市空间治理、街景整治提升等行动,大力推进老旧小区环境净化、绿化、亮化、序化,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和居民自治水平,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微环境。有序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加快静脉产业园和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建设,力争2021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构建更多的“15分钟生活圈”,持续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和对重点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持续提升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水平,让群众生活更便捷、更舒心。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市、区、办事处、社区”分级治理模式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格局,为群众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新华社记者:当前许昌正积极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在这一进程中,许昌有哪些具体举措?
  
  胡五岳:目前,许昌正在积极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我们认为,郑许一体化发展是当前许昌面临的最大机遇,也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如何在一体化过程中避免虹吸效应,实现“1+1>2”的协调发展效应,关键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为此,从这项工作一开始,我们就明确了以下努力方向:一是瞄准核心区。既然要推进一体化,就要瞄准最关键的地方、对接最核心的区域。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为此,我们明确把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一体化作为主攻方向,不管是交通网络,还是产业布局,都重点向港区聚力用劲,依托港区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自身加快发展。比如,机许市域铁路的规划建设,就是我们对接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龙头工程,通过公交化的轻轨,实现两个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拉动许昌境内11个站点周边及沿线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二是强化支撑点。聚焦产业是郑许一体化与其他一体化最大的不同。许昌有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优势,这也是推进郑许一体化的坚实支撑。尤其是随着许昌加快推进“智造之都”建设,将更有利于我们承接港区的WIFI辐射和产业链配套衔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三是增强吸引力。近年来,我们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厚植了生态优势、擦亮了生态名片。加之郑万高铁、郑合杭高铁、机许市域铁路的建设,使许昌动中取静,集疏相宜。只要我们下大气力把生态优势不断做大,就能更好地聚集发展要素,城市间相得益彰、一体化风生水起。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了“立足许昌、对接空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郑许间的产业、生态、交通、功能、平台、空间“六大对接”。比如,在交通对接上,连接郑州地铁网、接入机场换乘中心、公交化运行的机许市域铁路建设加快推进,2020年底将实现全线贯通,不仅能够拉近城市间的空间距离,也将拉近城市间的心理距离。与此同时,我们统筹谋划沿线11个站点与周边交通的横向衔接,加强周边区域规划管控、产业布局、功能构建、人口集聚,市域铁路沿线成为投资热土。比如,在产业对接上,我们以许港产业带为重点,突出抓好5G泛在小镇、许昌中德产业园和长葛产业新城建设,积极承接郑州航空港产业辐射和溢出,建设郑州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物流中心、临空产业基地。比如,在生态对接上,我们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认真落实森林河南建设要求,着力推进郑许一体化生态廊道绿化、百万亩平原林海提升、长葛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鄢陵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城市提升等生态项目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郑州大都市区“南花园”。比如,在平台对接上,我们深度融入“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积极申建自贸区许昌联动区、B型保税物流区和综合保税区,不断完善提升跨境电商查验中心、跨境电商基地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德国(许昌)中心——德士堡服务广场,推动从蹭“WIFI”向建“WIFI”转变。同时,加强郑许间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有效衔接,从功能、空间等方面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河南日报记者:许昌市提出“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请问在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许昌都有哪些亮点,是怎么实现的?
  
  史根治:近年来,许昌市坚持“政府做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做好围墙内的事”,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民间投资信心持续增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许昌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90%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9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总量的90%以上,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稳增长的“主力军”、促转型的“主战场”、稳就业的“主渠道”。今年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5.2%,居全省第1位。
  
  一是健全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机制。我们制定了《许昌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38条政策措施,建立涉企行政决策公开听证、企业服务动态考评、政银企长效对接等12项制度机制,努力为民营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培植“沃土”。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和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范围,建立快速便捷的投诉受理和调查追责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联系重点企业和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当好企业的“店小二”“联络员”“宣传员”,实实在在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二是深入开展“四个一百”专项行动。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入开展“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即:市级领导联系服务100家重点企业、市县领导联系服务100个重点项目、100家企业银企对接、100家企业化解担保链风险,切实帮助企业化解融资、担保等实际困难,助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截至目前,通过“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已帮助167家企业协调解决各类调贷资金32.3亿元,帮助68家企业化解了担保链风险。
  
  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我们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放管服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许昌是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的省辖市之一。目前,全市1193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入驻市民之家,139项事项当场可办、立等可取,614项事项可送证上门、快递送达;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同时,我们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建立包片包点责任制和减税降费电子台账,每年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生产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20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我们为企业减税降费13.5亿元,各类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增强。
  
  四是不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我们坚持企业与企业家“双培育”,制定实施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举办企业家沙龙、企业家培训等活动。实施“许昌英才计划”,设立15亿元许昌英才基金,先后引进一大批带技术项目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到许昌创新创业,目前已奖励扶持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74个、高层次人才788名,奖励扶持资金2.07亿元。建立许昌企业家微信群,搭建企业家与政府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企业家之间、企业家与政府交流思想、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4万户,其中,民营企业5.7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民营企业5家;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6万户,同比增长7.8%,日均新登记企业145户。森源集团短短7年时间,主营业务收入由100亿元突破400亿元,连续8年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五是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围绕“‘亲’不逾矩、‘清’不远疏”,开良方、定规矩,旗帜鲜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对全市党员干部和民营经济人士交往进行规范,提出“五严禁”和“五严查”要求,划清了广大党员干部和民营经济人士交往的底线。当前,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理直气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当好企业发展“守夜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许昌生态圈”逐步形成。刚刚发布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显示,许昌市营商环境位列全省第2位,许昌已经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最适合投资的地区之一。
 
  
  大公报记者:许昌在对外开放、中德合作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请问在推动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德合作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胡五岳:许昌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城市,之所以能在对外开放方面趟出一条路子,得益于我们立足制造业基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大格局。特别是对接国际先进,创造性地建立了对德合作机制,使“许昌速度”成功嫁接“德国质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签约对德合作协议82个,其中25个项目已落地。去年,全国第8个、全省唯一的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获国家工信部批准实施。前不久,德国驻华大使葛策先生和夫人一行莅许考察,对许昌对德合作给予高度评价。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拓宽渠道。2015年底,许昌与德国鲁道夫•沙尔平战略咨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迈出了对德合作第一步。之后,又与国家贸促会驻德代表处、德国工商大会、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委员会等机构建立常态联络。这些机构是促进中德合作的国际知名机构,拥有大量资源。比如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委员会,是带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组织。前不久我带队到德国访问期间,拜访了该委员会主席迈克尔•舒曼先生,双方达成了共识,本月25日,舒曼先生将访问许昌,进一步洽谈合作事宜,这也意味着我们打开了与该委员会旗下1300多家企业合作的大门,极大地提升了合作层次,拓宽了合作渠道。
  
  二是紧盯项目。项目是检验合作成果的关键。我们坚持每年由书记、市长分别带队去德国拜访企业、洽谈项目,并通过举办论坛、专题推介等方式,邀请德方企业莅许实地考察。通过双方你来我往,促进了一大批签约项目落地。比如,大森机电并购德国GTA公司,实现了品牌提升和业务拓展的双赢;晟丰科技引进德国技术,建成了国内第四条、全省第一条六连轧智能生产线;德威科技获得德国奔驰公司5亿元出口订单;百菲萨集团与大周产业集聚区签订了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和铝灰处理项目合作协议,独资公司已经在许昌注册;我市与欧绿保集团签订了“无废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将从餐厨垃圾处理入手,建设双方合作的首个示范性项目。
  
  三是搭好平台。牢固树立“筑巢引凤”的理念,规划建设了总面积37平方公里的中德(许昌)产业园,重点在智能制造、再生金属利用等方面与德国知名企业加强合作。与全球顶级的技术转移和咨询服务机构——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合作,设立产学研公共服务中心,中德创新中心项目也将落户许昌。此外,规划建设了德士堡生活广场,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集德国特色的商业、文化、餐饮美食于一体,着力为德国企业和人才入驻提供德式生活配套服务。
  
  四是拓宽领域。在推进制造业合作的同时,不断拓展对德合作领域,合作事项已涉及贸易促进、健康养老、职业教育、友好城市等多个方面。比如,在健康医疗方面,与德国爱霍姆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协力打造鄢陵县中德合作糖尿病治疗中心;在职业教育方面,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与达姆斯塔特应用科技大学、中部黑森工业大学,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与此同时,我市还与德国法兰克福市拉恩迪尔区保持了定期互访,以经贸为纽带,推动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交流。
  
  对德合作是许昌扩大开放的一个缩影。在许昌,通过开放合作尝到甜头、发展壮大的企业还有很多。比如,许继集团从20多年前的首次“出海”,到今天在俄罗斯、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等地区设立了10个海外办事处,产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如,西继迅达电梯公司的业务已拓展至东盟、中东,电梯订货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比如,森源集团、瑞贝卡集团等20多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额累计达到3亿美元,投资领域涵盖发制品、电力机械、食品、纺织等行业。可以说,过去我们是在许昌地图、河南地图上找出路,现在是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我省“五区联动”战略机遇,推进以对德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努力建设对德合作“桥头堡”,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前不久,许昌市入围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城市。请问许昌是如何保障民生,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
  
  史根治:近年来,许昌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所想所急所需所盼,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抓发展、搞建设、补短板,坚持每年办好省、市民生实事,干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短板。教育方面:正如胡书记开始讲的那样,近年来许昌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我们通过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建成投用中小学校及幼儿园278所,入学难、大班额现象有效缓解。本月初,我们召开了全市教育大会,认真贯彻国家、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卫生方面:持续推进健康许昌建设,卫生健康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在全省率先建成了“15分钟医疗圈”,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养老方面:完善养老服务网络,规划建设2000多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建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成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全国十大养生城市。文化方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下大力气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书香许昌”。在市区范围内建成智慧阅读空间32座,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读者68万人次,图书借还总量9.3万册次,在全省起到牵头示范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发展。体育方面:开展全民健身,在市区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576处,形成了“15分钟健身圈”,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深受群众欢迎。2018年6月,我市“15分钟健身圈”建设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我市在开展全民健身方面的典型做法。
  
  二是持续扩大社会就业。全面落实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大力开展各类招聘活动,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是“全国创业先进城市”。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5.2万人,实施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专项行动,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广大群众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心的生活。
  
  三是着力完善社保体系。全面落实党国家、省各项普惠政策,让人民群众享有最可靠的社会保障。截至2018年底,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5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90元,实现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全市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政策全部落实到位,累计为企业减负4亿元。
  
  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顺利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期评估,食品安全满意度排名全省第1。依法防范化解非法集资、问题楼盘、信访积案“三类突出问题”,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治理整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农民日报记者: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要求。请问,许昌市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中有什么具体举措?
  
  史根治:党的十九大以来,许昌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8日在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三农”困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战等重点工作,不断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全市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围绕构建“1+1+N+1”(1个实施意见,1个战略规划,N个专项行动方案,1个考核办法)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了具有许昌特色的乡村振兴实施意见,高标准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特别今年是全国“两会”结束后,我市迅速组织开展“5+10”大调研活动,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六个重大专项”等重点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许昌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
  
  二是坚持示范带动。结合各地经济基础、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抓点连线成片带面,谋划了“五大振兴样板村”、“六大示范工程”等举措,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模式。我市建安区、长葛市入围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5个乡镇成为省级示范乡镇。
  
  三是抓实重点任务。围绕乡村振兴“五大任务”,扎实做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用好深化改革法宝等重点工作。比如,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方面,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总面积达85万亩,去年粮食产量达到298万吨,创历史新高;在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方面,我们聚焦农村垃圾、污水、改厕等重点,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1。
  
  四是抓好脱贫攻坚。坚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坚持现行标准,聚焦脱贫质量,以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重点,持续在保障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上下功夫,在促进群众增收、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做文章,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去年年底,我市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4.4万户15.7万人实现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73%,在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在全省5个没有贫困县的省辖市中名列第一,鄢陵县“花木+扶贫”产业扶贫模式、建安区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岗以及襄城县“爱心超市”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和肯定。

【责任编辑:邓小强 】

相关图集